对于韩信之死,不少人都会感叹:"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。"
(资料图)
其实,《史记》里,韩信本人生前也说过这句话,原句如下:
信曰:"果若人言,"狡兔死,良狗亨;高鸟尽,良弓藏;敌国破,谋臣亡。"天下已定,我固当亨!"--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
其中,亨通"烹"。
下面,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的。
一、从楚王到淮阴侯韩信也当过楚王,只不过,他的楚王可不是项羽的"西楚霸王",而是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后,韩信由齐地迁徙到楚地,从齐王变成了楚王。
项羽已破,高祖袭夺齐王军。汉五年正月,徙齐王信为楚王,都下邳。
--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
只可惜,韩信的楚王才做了一年左右,就被刘邦降为了淮阴侯。从王到侯,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?
原来,汉六年的时候,也就是韩信当上楚王的第二年,有人告诉天子刘邦韩信要造反,于是陈平出了个主意,让刘邦假装巡游云梦泽,实际上却是突袭韩信。之前,韩信对此却一无所知,直到刘邦快到楚国的时候,韩信才后知后觉。
那时,项羽的旧部钟离昧躲在楚国。之前刘邦追杀他,因他以往与韩信交好,就来投奔韩信。因此,便有人向韩信提议,杀了钟离昧去朝见刘邦,刘邦一定很高兴。于是,韩信就招来钟离昧商议此事,不料钟离昧当场自刎。
韩信提着钟离昧的头颅去见刘邦,刘邦却并未放过他,反而是让人绑住韩信,押到了车上。值此情况下,韩信不禁愤然说出"兔死狗烹"之语,原句已经在本文开头引述。
之后,韩信被押到长安软禁起来,从楚王贬为了淮阴侯。直到他被吕后杀于长乐宫,封号一直都是淮阴侯。因此,《史记》中关于韩信生平的列传是《淮阴侯列传》。
二、双面韩信兔死狗烹的道理,韩信真的是在被绑上车的那一刻才明白的吗?恐怕不是。
因为,韩信并非毫无城府、不懂博弈、胸无点墨,与之相反,他甚至可以说得上是胸襟宽广、谋略过人。
不信,请看:
登坛拜将之时,韩信能够与刘邦侃侃而谈,指出项羽是"匹夫之勇""妇人之仁",以及当时的天下大势怎样,人心向背如何。听完韩信的分析后,刘邦大喜,"自以为得信晚"。这样的韩信,你能说他不懂看人,不解形势吗?
收复魏地的战争中,韩信故意排开战船,增加疑兵,实际上则让秘密部队另外渡河,偷袭安邑,打了魏豹一个措手不及,俘虏魏豹。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暗度陈仓、背水一战,都展示了韩信极高的军事才能。这样的韩信,你能说他不懂得韬略之术吗?
井陉口一战中,韩信差点因为李左车的建议而失败,可是他仍然不以成败论英雄,谦虚向李左车讨教,因此得以不费一兵一卒而降燕;功成名就之后,他并未报复令他受胯下之辱的人,反而称他为壮士,让他做了楚中尉。这样的韩信,你能说他没有格局、心胸狭隘吗?
由此可见,大概率上韩信是懂得兔死狗烹之理的。只不过,他在被刘邦抓捕之前,为了功名而一直抱有侥幸心理,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会是一个特殊的存在。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
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
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
这一点,我们可以从韩信的另一面看出。
比如说,上文提到的他拿着钟离眜的人头去见刘邦,以博得刘邦的信任;再比如说,他的一意孤行害得谋士郦食其被烹杀。
那时,郦食其已经成功劝降齐国,但是,韩信害怕郦食其抢了功劳,于是就擅自决定继续攻打齐国。齐国的国君因此认为是郦食其在使诈,故而将其烹杀。
在这件事里,很难看到韩信的大将之风,反而能看到他的贪婪自私。
为了一战之功而不顾同僚性命,那么能够为了封王封侯而自欺欺人,也就不难理解了。可惜的是,能够自欺一时,却无法自欺一世,刘邦令人绑押他的时候,他也不得不面对兔死狗烹的现实。
关于韩信居功自傲的这一缺点,司马迁也曾说道:
假令韩信学道谦让,不伐己功,不矜其能,则庶几哉,於汉家勋可以比周、召、太公之徒,後世血食矣。
--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
三、兔死狗烹是韩信的原创吗本文开头已经摘录了韩信这句话的原文,然而,在韩信之前,范蠡已经说过这个道理了。
范蠡遂去,自齐遗大夫种书曰:"蜚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为人长颈鸟喙,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。子何不去?"
--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
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,生活时代明显早于韩信,因此这句话应该不是韩信所创。
咦?难道韩信是跟着范蠡学的?
我认为也不是。
最可能的结果是,韩信和范蠡两人都不一定说过这句话,只不过是司马迁借二人之口说出这个观点而已。原因如下:
1. 《淮南子》里已有此句
狡兔得而猎犬烹,高鸟尽而强弩藏。--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《淮南子》的作者是刘安,他的爷爷正是汉高祖刘邦,他的父亲是淮南王刘长。
《淮南子》成书于汉武帝即位初年,《史记》则是成书于之后的汉武帝时期,并且司马迁比刘安小了四十多岁,因此,司马迁很可能是看过了《淮南子》,从而将这句话改写到了《史记》里。
2. 《国语》《战国策》里的范蠡均未如此说
范蠡生活的时代距离司马迁写《史记》有300年左右,因此司马迁写《越王勾践世家》是参考了以往的史料的,主要是《国语》和《战国策》。
标签: